中国企业出海浪潮持续,面对关税风险寻求本土化策略
AI导读: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扩张,全球化布局加速。202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步入2025年,全球供应链结构性调整延续,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大棒”,中国企业正在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寻求本土化策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扩张,全球化布局加速。这包括被动出海的企业、主动寻求扩张的企业,以及一批生而国际化的企业。全球化已成为重塑全球价值链、提升经济效能的战略选择。在中欧MBA工业品与出海俱乐部首届年度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指出,本轮出海浪潮呈现三大趋势:民营企业成为出海主力军,目的地多元化,出口产业升级。
2024年被视为“中国企业出海元年”。据商务部数据,该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规模达1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步入2025年,全球供应链结构性调整延续,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大棒”,给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增添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下,出海潮持续。特朗普重新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累计加征20%关税。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表示,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关税压力下,买卖双方博弈激烈,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以抵消关税成本压力,引发抵制。
面对关税风险,中国企业正在密切关注政策变化,避免进入高风险市场,深化海外市场本土化。商务部数据显示,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仍在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尤为活跃。
同时,全球并购市场或出现新机遇。北京大成高级合伙人程家茂指出,尽管当前并购市场处于低潮,但技术颠覆、后全球化等因素将成为推动力,并购市场有望迎来新一波机会。然而,地缘政治和监管趋严增加了跨境并购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深化本土化成为关键。一位企业家表示,规避关税去墨西哥建厂存在巨大风险,立足长远才是真正的本土化。芮萌也认为,简单贴牌、组装规避关税不太现实,企业需真正实现本土化,把产业链向外转移。
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从产品出口转向在海外建厂,美国、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成为热门地区。面对美国新一轮关税,海外建厂被视为规避中美贸易风险的方法。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肖琳表示,公司已在全球128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正在海外建立基地,推进技术和制造出海。
谈及本土化,肖琳指出,产品需根据当地需求设计,供应链需紧密贴合实际。平衡本地利益也很重要,中国企业出海时需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多位企业家指出,海内外市场在诸多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带来挑战,需全面慎重考虑。
肖琳强调“步伐稳健”的重要性,表示其洛杉矶工厂将首先复制成熟方案,再优化升级。运连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超峰指出,跨境供应链面临效率、成本、风险的挑战,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结合海外仓部署和库存管理有助于提升韧性。合规管理与风控体系对于企业全球化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