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汇聚政府、国际科技组织及全球科学家等,探讨科技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与会者强调知识产权重要性,推动开源创新,促进跨学科研究。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 (王恩博 王梦瑶)面对当前各类全球性挑战,科技创新如何实现突破?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与会者给出共同答案:开放与合作。这一理念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发展的关键。

  本届中关村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汇聚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对话,并广泛邀请国际科技组织及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参与,充分展现了其开放合作的特色。通过这一平台,各方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与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他介绍,WIPO正利用知识产权的力量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等。其免费在线技术匹配平台WIPO GREEN,已收录13万项绿色技术,助力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的链接。

  邓鸿森指出,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意、技术、品牌和设计的保护伞,更是重要的商业资产,能够吸引合作伙伴与投资者,创造收入。随着创新技术和数字发展不断前进,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WIPO希望与北京和中关村深化合作,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全球发展。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哈·阿尔贝特·穆鲁也在演讲中表示,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生产、公共卫生等,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依靠大型团队、大规模设施和大数据,才能形成创新协同效应,共同应对挑战。

  作为法国著名的超短超强激光物理学家,穆鲁长期以来积极推动科学交流与合作。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并与多家中国科研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合作研究。未来,他希望利用北京的独特前沿设施和学术资源,推动激光科学及其工业应用的突破。

  中国“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也在论坛上宣布,将理想汽车累计研发费用超10亿元人民币的自研汽车操作系统全面开源。此举旨在帮助相关汽车厂商和供应商节省巨额操作系统授权费用,推动中国创新技术惠及更多用户。

  李想表示:“封闭只能放大系数,开源可以放大基数。”他强调,开源不仅是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开放,更是价值观的开放。这背后体现的是对自己技术的信心,以及对人类打造创新共同体的信心。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塞尔日·阿罗什也在论坛上表示,基础科学研究不应建立高墙妨碍知识传递和分享。无论是物理学、材料科学还是计算机科学,各类研究都必须开展国际合作,科学家应能够自由交流和分享想法。

  他认为,中关村论坛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推动学术机构和私营公司之间开展应用技术合作,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他呼吁各方政策制定者更多参与进来,了解新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全球未来发展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