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AI导读:
国家卫健委提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围绕体重管理需求的“减重经济”不断扩容。政策利好下,“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广州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这一举措针对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的现状,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普遍性问题。
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鼓励全民健身。体重管理背后,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围绕体重管理需求的“减重经济”持续扩容。广州体育学院副校长侯晓晖表示,政策利好下,“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转向“运动+营养+科技”的综合服务。
然而,体育产业切入体重管理市场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侯晓晖建议推动体育与医疗数据共享,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企业创新开发科学运动课程,促进行业融合。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也将为广东提供减重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0年开展肥胖代谢病诊疗,是国内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之一,已积累超五千例减重手术。医院还开设肥胖代谢疾病综合诊疗中心,提供一站式多学科体重管理服务,体重管理门诊供不应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医疗费用可能达4180亿元。体重管理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方向,用“主动健康”代替“被动医疗”。
随着肥胖率上升,“减重经济”不断扩容。运动健身作为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将在体重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政策提倡运动或推动健身器材及运动服务需求增长。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不断上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支持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健身相关企业超157.5万家,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4.5万余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外的陈列柜)
《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健身会员有8752.5万人,环比增长25.47%。健身房迎来小高峰,用户消费增加。体重管理背后是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政策驱动下,不仅传统体育设备、健身服务行业将迎来增长,还将催生出更多“体育+”新业态。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数字体育专委会副主任张大勇表示,体育与科技融合能突破传统健身限制,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上已有智能产品服务于体重管理,如华为运动健康、深圳好家庭集团数字运动社区等。
但体育产业切入体重管理市场仍面临挑战,同质化竞争激烈,用户需求高度细分,复合型人才短缺。侯晓晖建议,企业应开发科学运动课程,推动数据互通共享,培养跨学科人才。广东省已有布局,如深圳市体育医院开业,广州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建设纳入规划。
粤港澳全运会将为广东提供减重经济新机遇,不仅拉动消费增长,还从供给端提升体育企业产品质量与品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丰指出,科学管理体重能减少疾病风险,建议规律体育锻炼。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