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转型,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市场需求驱动创新药研发、数字化应用、全球化合作成为核心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目标,大健康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创新链与价值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聚焦高质量发展,企业呼吁多维度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在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创新药研发、数字化应用、全球化合作成为核心议题,引领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宏伟目标,到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预计将突破16万亿元大关。医药作为大健康板块的重要支柱,正加速融入全球创新链与价值链,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近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吸引了全球知名企业、学术机构及医疗健康领域的重量级嘉宾。他们围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银发经济、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

  多位与会嘉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健康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呼吁通过多维度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数字化与科技:重塑产业生态的新引擎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崔志成在发言中深刻指出,当前大健康产业正经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的深刻跃迁。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行业生态。集团通过承接403家医疗机构、布局智慧养老及高端医疗器械,成功构建了“医疗+科技”全产业链生态。他强调,AI辅助诊断、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已颠覆传统医疗模式,未来将深化疾病预测、远程医疗等场景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供给侧,人工智能、基因测序、远程手术机器人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传统医疗模式。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通过全面布局,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并战略投资东软医疗,进军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崔志成再次强调:“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未来需加速AI与大数据在疾病预测、远程医疗等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诊疗端,智能穿戴设备、远程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普及,正推动健康管理从医院向生活场景渗透。人工智能也逐渐成为医药创新的核心引擎,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白忠泉介绍,国药集团通过实施“1+4+X”战略,成功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医疗配送网络。其旗下150家医院与1万家药店正积极探索数字化慢病管理,通过AI预测患者用药需求,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

  据武田制药董事长卫博科介绍,武田制药在新药研发环节广泛应用算法模型,利用AI优化分子设计、提升诊断率和改善制药效率。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也指出,AI可显著缩短临床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凭借庞大的患者数据与算力优势,中国正成为全球AI医药应用的试验场和引领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在研新药数量位居全球前列,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设备依赖进口、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从产品创新到生态构建:共筑大健康产业新未来

  在银发经济时代,老龄化和慢病管理成为现场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康尧提到,中国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但老龄化与慢病管理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他呼吁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康养服务资源,提升居家养老的可及性与效率。

  罗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安德烈·霍夫曼也指出,慢病与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医疗系统的沉重负担。中国在生物医药政策上的突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罗氏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积极推动癌症治疗药物的可及性提升,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崔志成提到,当前居民健康需求呈现分层化特征,中等收入群体追求个性化健康管理,而基层民众更关注普惠医疗。与此同时,老龄化与慢性病管理需求激增,催生出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因此,构建“可负担、高质量”的养老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海闻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大健康产业的潜力与挑战。他指出,中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仍较低,供需失衡问题突出。他建议加强医学人才培养、鼓励长期资本投入新药研发,并通过差异化定价机制平衡企业利润与公共福利,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与会企业纷纷表示,从“治病”到“防病”、从单一医疗到多元融合,中国大健康产业正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他们呼吁抓住健康中国战略机遇,以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合作为抓手,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健康福祉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