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涵盖食品标签、特殊膳食等多个方面,强化风险管控,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新标准还包括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和婴幼儿食品特别关注等内容。

新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日(27日)联合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紧密围绕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完整体系。

此次发布的标准涵盖了食品标签、特殊膳食食品、食品产品、生产经营规范、食品相关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重要标准的修改单。这些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166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含超过2万项指标,覆盖了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这些标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覆盖,规范了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保护从一般到特殊全人群。

新发布的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对食品标签的标示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率先在国际上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以提升消费者阅读体验感。为确保顺利实施,两项标准均设置了2年过渡期。此外,新的产品标准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食品等密切相关,进一步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此次发布的标准还包括《发酵乳》等4项食品产品标准和《灭菌乳》等3项标准修改单,完善了适用范围、术语定义和限量指标;同时,《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3项新制定的生产经营规范标准强化了对重点食品类别和污染因素的过程控制,填补了相关领域食品安全过程管理的空白。

针对婴幼儿群体,新修订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了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等6个产品类别,更好地满足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营养需求。此外,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罐装辅助食品标准也进行了修订,扩大了产品品类,调整了营养成分指标。

新发布的检验方法标准涉及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污染物等多个方面,扩大了检测范围,优化了检测步骤,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避免消费误导,强化定量标示

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将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以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新标准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规定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标签里标示含量。

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

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物过敏率不断上升。为降低食物过敏发生概率,新标准要求强制标示食品中的致敏物质信息,包括麸质、甲壳纲类、鱼类等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

婴幼儿需求得到特别关注

新修订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了多个产品类别,服务于患有难治性癫痫等特殊医学状况的婴儿。同时,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罐装辅助食品标准也进行了修订,以满足婴幼儿群体的特殊要求。

营养标签助力科学选购

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的强制标示内容,并提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此外,新标准还允许企业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

食品标签数字化升级

未来,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食品数字标签,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等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一数字化升级将解决部分消费者因字体小而看不清食品标签的问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