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取得新突破,多地政策发力推动产业发展
AI导读:
自然资源部“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标志着深海科技装备取得重要进展。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推进深海科技成果转化,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深海科技领域,深海科技有望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月27日至3月25日,自然资源部“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本次海试充分验证了“蛟龙”号迭代升级和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后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节能减耗、重要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取得重要进展,充分验证关键部件国产化升级可靠性。此次海试成功,为深海科技装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蛟龙号回收现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
“蛟龙”号只是中国深海科技发展的缩影,近期中国深海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如我国研发的深海温盐深仪海上试验完成、“向阳红01”科考船在东印度洋取得沉积物岩芯23.85米等,这些成果都彰显了我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实力。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深化,在深海装备制造、科学考察、资源勘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自“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政府正大力推进深海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抢抓深海科技产业发展机遇。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旭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深海科技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而扩大国内深海科技市场规模,尤其为深海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深海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提供发展机遇,深海科技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地方政策发力
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地质复杂等特点。
上海市海洋局表示将出台多项规划,深入开展海洋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科学制定和落实海洋经济发展重点目标任务。青岛则提出强力推进深海开发等海洋未来产业。广东省也鼓励涉海企业在深远海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深海科技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陈旭光预计,今年国家与省市层面将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推动深海科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上市公司布局
深海科技领域的投资关注度持续升温,多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互动平台回应市场关切,展示其在深海科技产业链的布局。
陈旭光表示,深海科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背后有多条关键产业赛道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
中天科技、博迈科、松井新材料等公司纷纷表示,正在积极布局深海科技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催生安全需求
随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加速推进,深海作业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由此衍生的卫星网络安全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盛邦安全董秘袁先登表示,公司聚焦深海通信链、智能操控系统及运营体系三大核心场景的安全痛点,形成了体系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构建起覆盖多个领域的产品体系。
陈旭光谈到,规模化的深海产业将推动能源与通信技术革新,构建覆盖全球海域的深海互联网。
袁先登同时表示,公司形成船载相关卫星通信安全设备,实现对深海作业设备的精准远程操控。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