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A股行情大幅回暖,转债市场趋向活跃。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提前赎回可转债公告,旨在完成转股实现股权融资。转债市场功能加速修复,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随着A股市场迎来显著回暖,转债市场也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据相关媒体统计数据显示,自10月份以来,已有共计18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提前赎回可转债的公告。具体来看,10月份发布公告的公司数量为6家,而截至11月12日,这一数字已迅速攀升至12家。根据可转债的相关条款规定,提前赎回在实质上基本等同于提前转股。当上市公司的股价在连续多个交易日内均维持在转股价130%以上的高位时,便会触发提前赎回的条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提前赎回的价格通常仅略高于100元,而在触发提前赎回条款之际,可转债的市场价格普遍远高于100元,因此,对于持有者而言,此时的合理选择要么是进行转股,要么是在市场上卖出可转债(而最终往往也需要转股)。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完成转股来实现股权融资,然而,投资者是否选择转股则取决于持有可转债与转股之间的收益对比。若上市公司的股价长期低于转股价,那么转股就意味着将面临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持有可转债直至到期,由上市公司进行偿还,或是寄希望于上市公司主动下修转股价,以消除转股即亏损的不利局面。然而,下修转股价无疑会摊薄现有股东的收益,因此在股东层面往往会面临较大的阻力。此外,下修转股价还可能给股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股价进一步走低,使转股价再度面临失守的风险。

在股价下行的时期,由于很难实现转股,转债市场往往也会陷入功能失调的困境。不仅如此,由于发行可转债所募集的资金通常被用于投资长期项目,而这些项目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形成足以偿付可转债的现金流,因此,如果投资者选择持有可转债直至到期,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财务风险。例如,岭南转债就曾依靠股东的帮助才得以实现部分偿付。

可转债的提前赎回有助于促进集中转股,使上市公司能够提前锁定股权融资,进而减少利息支出以及债券到期后的一次性兑付压力。对于转债的持有者而言,如果股价持续高于转股价30%,那么意味着转股后将至少能够获得30%的收益。然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一个良好运行的股票市场是基础。只有当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时,可转债的市场功能才能得以良性运转。

以可转债的最后两年为例,此时会设置有一个回售条款。当股价持续低于转股价70%时,持有人便有权要求上市公司连本带息买回可转债。为避免触发回售条款,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下调转股价,以价格上的让步来换取市场的回暖。以瀛通转债为例,该转债在今年7月2日进入了回售时间。到了8月6日的董事会会议上,瀛通通讯将转股价从21.2元/股大幅向下修正为9.68元/股,从而暂时避开了赎回义务。截至三季度末,瀛通通讯账上的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仅为3.2亿元,而可转债的余额则高达2.8亿元,偿付压力巨大。然而,随着近期公司股价的大幅上扬,较低的转股价使得提前赎回得以实现,可转债的兑付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在今年年中,转债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二级市场的流转不畅也传导至了一级市场。今年总计仅有39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而相比之下,2023年则有139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然而,随着“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可转债作为一种重要的对价支付工具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整个权益市场的持续好转,转债市场的功能也在加速修复,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