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探讨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强调尊重区域差异,通过技术适配性推动产业升级,避免盲目跟风高端技术,提出需警惕将因地制宜误解为低水平复制和盲目跟风未来产业两大陷阱。

“因地制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论,其本质在于尊重区域差异,通过技术适配性推动产业升级,避免盲目跟风高端技术

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警惕两大陷阱

一是将“因地制宜”误解为低水平复制,忽略技术前瞻性

二是盲目跟风“未来产业”,导致本土优势丧失。例如,部分三四线城市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建设半导体园区,因人才和配套缺失成为“空壳”,反不如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广西凭借中药材资源,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分析,而非盲目投产AI芯片;

浙江纺织业借助工业互联网优化供应链,而非盲目跟风元宇宙。

这种“技术适配性”策略要求地方政府与企业认清自身优势,选择能提升产业价值的路径。

制度层面,需构建多元化的政策体系,避免“一刀切”,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转化支持,对成熟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地区则在研发、场景开放、融资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同时,消除行政障碍,促进跨区域技术流动与资源配置

↑专家视角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