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及市场前景
AI导读:
成都市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力争核心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发展,成为科技竞争新高地。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政策支持正成为新驱动力。机器人产业步入加速期,壁垒逐步转向硬件迭代和场景壁垒。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3月25日举办“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媒体吹风会”,并发布《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该《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成都市将力争在2025年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将聚焦“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持续加大投入。在算力方面,将加快推进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将全市算力规模扩大至20000P,并发放“算力券”,优化供给机制。在算法方面,计划培育10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累计培育不少于80个行业大模型,并攻关30项核心技术。
民生证券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迎来奇点,应用端、成本端、软件端均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关键瓶颈正逐步被打开。特斯拉、英伟达、华为等国内外龙头企业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合力推动产业发展,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此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政策支持正成为机器人板块发展的新驱动力。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产业端的变化将持续影响市场,引领行情迈向新高。
国金证券认为,量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矛盾点。在2024年,机器人产业主要由巨头主导,因为机器人被视为大模型公司的必争之地,是现实世界数据的入口和商业变现的出口。然而,在2025年,以大模型开源为代表的趋势将加速,大脑成本和壁垒将降低,机器人作为应用终端将进入百花齐放的状态。壁垒将逐步从大脑逻辑转向小脑、硬件迭代和场景壁垒。在供应链方面,将从“产品有无”逐步过渡到“技术迭代和客户资源能力”阶段。2025年,THB等企业将陆续进入供应链确认阶段,供应链技术和产品迭代以及客户资源能力将成为能否进入头部供应链的最关键要素。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