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愈发凸显。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104万吨。为破解回收难题,设计和普及“数字身份证”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规范动力电池流向,防止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同时,废旧电池成全球争夺的“金矿”,我国也积极推动动力电池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再生利用。

一颗纽扣电池就能污染一条小河,这个故事你肯定听过。如果你恰巧正在开着一辆电动汽车,驱动车前进的动力电池会何去何从,可能你还没想过。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愈发凸显。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1.6%。2024年,年产量更是突破1000万辆。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104万吨,2030年或达350万吨。大规模电池报废后的回收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为破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题,设计和普及一套“数字身份证”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规范动力电池流向,防止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

“报废潮”下的流向管理难题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位列全球首位。随着“两新”政策持续落地,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然而,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报废后的流向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被非正规市场分流。

“劣胜优汰”带来多重隐患

不合规企业大肆收购废旧电池,导致合规企业因找不到回收原料而“吃不饱”。同时,不合规拆解方式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一些退役动力电池虽无法继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但可应用于储能系统等领域,实现“梯次利用”。

废旧电池成全球争夺的“金矿”。在动力电池领域,再生材料极具经济价值。欧美发达国家已从国家战略角度加强对这一“金矿”的开采和保护。我国也高度重视资源安全问题,积极推动动力电池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再生利用。

尽快走通“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动力电池产业正在积极试水“数字产品护照”理念。欧盟、韩国等国已推出相关计划,要求动力电池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溯源。我国也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标志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进入新阶段。

给动力电池安装“数字身份证”正当其时。它有利于有效管理电池来源、去向及使用情况。中汽数据等发起的“电池ID计划”旨在实现产业链信息分级披露、高效协同。未来,“数字身份证”将在循环经济相关行业大有可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