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氢能大会聚焦氢能产业发展新动向
AI导读:
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在北京开幕,聚焦氢能产业发展新动向。大会旨在搭建全球交流平台,促进对话合作。氢能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我国已将氢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氢能产业发展态势如何?我国氢能技术的发展路径又有哪些新动向?3月26日,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
本次大会由中国氢能联盟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携手主办,以“向新向绿,共创共赢”为主题,致力于搭建一个全球性的氢能产业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对话与合作。与会专家围绕国际氢能发展最新动态、行业发展趋势、氢能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等前沿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氢能,这一绿色低碳、转换灵活的能源品种,正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了氢能发展战略,主要经济体规划的2030年可再生氢产量目标已超过5000万吨。氢能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交通领域逐步延伸至绿色航运、工业减碳等多个领域。
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我国已将氢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能源的重点培育对象。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和完善氢能领域政策制度,从规划引领、财政支持、标准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为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会上指出:“我国政府在氢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了氢能和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建立氢能供应体系、开展应用推广等具体目标,全面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而自今年1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更是明确了氢能的能源主体地位,为氢能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在氢能产业的“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地的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成功贯通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储运、利用的全流程,为氢能产业的示范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彭苏萍院士在会上还介绍道:“我国已搭建了一批氢能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和技术链体系,并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根据产业环节特点,我们已形成了氢能制取与转存技术、氢能存储与输配技术以及氢能原料与动力技术三大技术板块。”
在氢能产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同样表现出色。据统计,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已超过25万吨/年,其中我国占比超过50%,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然而,氢能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性不足、技术创新存在短板、部分基础制度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闫国春在会上强调:“当前,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需要我们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推动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务实推进有规模有效益的氢能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干勇院士也在会上提出:“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创新驱动,构建与电力交易体制互补、相互支撑的氢能交易体制和绿电绿氢的智能定价机制;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应用场景有优势的区域,着力构建以氢能大基地—超大容量管网—大型储加氢设施为核心的大规模绿氢及其衍生品供应体系;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专班,统筹规划跨区域的大氢能体系。
彭苏萍院士则建议持续加大氢能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加强氢能产业人才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强化氢能国际合作,提升氢能技术、产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