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实际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增强。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动营商环境的整体持续优化。

“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中,不少都指向了优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针对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出要求。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成熟投资,往往寻求长期稳定的回报。中国市场对外资而言,“长期”体现在,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为全球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稳定”则源于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张“负面清单”,见证了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坚实步伐。从190条到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法治也始终同开放相伴而行,进一步稳定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预期。

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去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6万家,同比增长9.9%;今年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环比增长27.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持续增强。因时顺势,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加快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动保护等领域实现规则相通相容,为国际规则重构提供生动实践样板。同时,细化优化营商环境配套措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

开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对于先行先试的地区,要做好对标高标准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在数据跨境流动、城市建设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对于更多地区,则需主动融入全面开放格局,加大促进和服务外商投资力度,用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等吸引更多投资,推动营商环境的整体持续优化。

好且向好,是吸引和留下优势资源最可靠的底气。开放不止步的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高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