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加速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AI导读:
生态环境部以“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加速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覆盖大气、地表水等要素,运用多元化监测技术,确保监测数据可靠,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加强技术创新,未来将持续优化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加速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目标。
蒋火华司长强调,将围绕“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这一主题,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首要任务是成为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构建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关键要素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规模居全球之首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其次,作为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多元化监测技术,精确解析环境污染指标、浓度、组分及排放源特征。再者,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先锋队,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拥有6.93万名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在监测体系建设上不断发力,发布《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及《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初步建立了“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监测网络。预计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站将达到约200个,覆盖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全国共布设1.64万个样地,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同时,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现有7颗在轨卫星,构建了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在数据质量方面,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蒋火华司长指出,监测数据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反映治理成效、实施管理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可靠,与公众感受高度一致。
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的出台,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已收到近400条建设性意见。
技术创新方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监测智能化转型中初显成效。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
展望未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速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以更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蒋火华司长透露,下一步将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扩展空气监测至新城市建成区,增加地表水监测断面并引入水生生物指标,同时在海洋关键区域增设监测点位。此外,将优化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的监测断面布局,规范监测评价方式,并加强对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的监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