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市场新政策助力双碳目标
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国家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动绿证市场的发展。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已成为企业建设绿色产业链、完成ESG报告披露的重要工具。新政提出推动绿证标准国际化,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我们用的电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正变得日益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对于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电力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最近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大力推动绿证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激发绿色电力的消费需求。这张名为绿证的“电力身份证”,将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电力虽无形,但其“出身”却关乎地球的未来。绿证,正是区分电力属性的“裁判”,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凭证。相比直接的绿电交易,绿证交易更加灵活,可以实现电和证的分离交易。购电者只需单独购买绿证,即可获得电量的环境价值。绿证贯穿了绿电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数据,确保了绿电消费的准确溯源、科学认定和精确核算,仿佛为绿电打上了专属的二维码,拥有它,即可证明使用的是绿色电力。
为何要大力推动绿证市场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需求,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绿电消费体系。一方面,建立绿证制度并使用绿证证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已成为国际惯例,如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绿证制度。绿证作为权威的绿电消费溯源和核算工具,可有力支持绿电消费体系的构建,助力我们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另一方面,绿证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更好开发建设和消纳利用的关键手段,更是顺应国际绿色贸易趋势的有力工具。
自2017年实施绿证制度以来,我国绿证交易规模显著扩大,交易主体也持续增多。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和居民用电都通过购买绿证实现了绿色电力消费。绿证已成为企业建设绿色产业链、报告碳足迹、完成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披露、践行社会承诺的重要工具。购买绿证即消费绿电的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
尽管绿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市场阵痛同样存在。例如,当前绿证市场供需失衡,绿证价格偏低,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的具体方法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尚待完善;绿证的国际互认也需持续推进。《意见》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以系统性改革寻求突破。
新政的核心亮点在于为绿证绿电消费做出了全新制度安排。相较于绿电的生产和输送,绿电消费是更为薄弱的一环。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但如果绿电不能真正被消费,能源转型就无法形成闭环。当前绿证供给充足,但企业购买意愿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强制消费约束,且绿证尚未与碳市场、消纳指标等考核体系挂钩。
《意见》坚持强制与自愿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稳步推动绿证强制消费,将绿证消费与重点行业、企业的责任相结合,逐步提高绿电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进行核算。例如,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以及数据中心和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提出了绿电消费比例目标要求,并将绿电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ESG报告。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拓展自愿消费场景。从推广“电动汽车充绿电”到建设“绿电社区”,从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到推出居民绿电套餐,政策将绿电消费从产业端延伸至生活端。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将有效提升绿电消纳和绿证交易水平。
中国绿证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出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全球贸易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欧盟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新电池法案,对贸易产品的“含绿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张绿证,可能就意味着一件出口商品的国际“通行证”。新政提出推动绿证标准国际化,接下来,我国将统筹做好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编制工作,推动我国绿电消费标准用于国际绿电消费核算与认证,提升我国标准的权威性和国际认可度。
小小的绿证,承载的不只是电力的颜色,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当每一家企业都将绿色消费视为“必选项”,当普通居民都能轻松购买绿证参与减碳时,我们距离实现“双碳”目标就会更近一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