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跨区域推广复制,推动更多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键议题。通过创新手段,更有效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旨在利用市场经营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等方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扩展,生态产品产权界定、价值核算、市场交易等环节涌现出众多“两山”转化效益显著的生态产品和产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2024年4月公布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同年12月,《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更是筛选了112项涵盖节能降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的先进绿色技术,明确了技术参数和生态效益,作为推广指南。

  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例如,浙江丽水市基于生态产品收储、交易、招商、服务“四统一”原则,创建了区域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促进了各类生态资源和产品的交易,带动了全市上千个村集体的增收;陕西商洛市针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气象“智慧”;福建三明市则推行林业“碳票”机制,为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碳票”,享有交易、质押、兑现功能,有效推动了林业碳汇价值的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资产确权、价值核算、市场开发与经营、生态修复与补偿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各地资源条件、社会治理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更多发展路径。

  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根据各地资源和发展的差异,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的统筹能力,并推进相关立法,确保生态资源、环境、资产、产品与生态价值的有效衔接。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生态产品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市场化改革,提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此外,建设数字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数字支撑。

  另一方面,加强跨区域推广复制。加快总结试点地区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经验,提升跨区域及全国性核算交易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及时推广成熟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理论成果,完善考核督查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得到充分运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