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表示,新型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革新,氢能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建议设计既能发电又能产氢的新能源转化体系,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并提及新疆塔城的示范工程作为案例。

南都讯 记者郭若梅杨柳发自北京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次日,“关于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表示,新型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革新与提升,氢能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强调,应将新能源转化体系设计为既能发电又能产氢,以此提高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

郭烈锦指出,当前新能源体系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缺乏能够有效储存不连续和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的二次能源。氢能作为能量的载体和物质转化的关键单元,在几十年的科学研发中已崭露头角。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能源法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预示着氢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

目前,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含碳废弃物等作为原料,采用清洁且不排碳的工艺生产氢的技术已经成熟,且成本相对较低。例如,煤炭超临界制氢的成本每公斤不到10元。然而,与含碳物相比,绿电制氢的效率较低。郭烈锦分析指出,当前最先进的光伏发电技术仅能将20%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若再将这部分电能用于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中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不超过10%。

因此,郭烈锦建议,在能源利用方面,应综合考虑太阳能的光电效应、光化学效应和光热效应,设计一种既能发电又能产氢的新能源转化体系,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提高至30%~50%甚至更高。他提及新疆塔城的一个示范工程,该工程利用太阳能的光热电耦合技术分解当地的盐碱水制氢和淡水,从太阳到氢的效率可达15.6%。

同时,郭烈锦认为,这样的利用系统还能有效解决氢能储存成本高的难题。地球70%的表面被水覆盖,只要有水和太阳,就能因地制宜地将电能和多种能源融合在一起,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氢,从而满足人类对能源的基本需求。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