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市场机构可研发碳金融产品,期货市场适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期货产品,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增强国际影响力。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举将加快建成更具活力的碳市场。

完善碳市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是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自2021年7月发电行业率先纳入碳市场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果显著,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8.78%,减排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市场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后,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和技术创新。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此次扩围将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全国碳市场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将超60%,并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温室气体。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指出,扩围是我国完善碳市场建设的现实需求,标志着气候政策向多元化转变。

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国辉认为,此次扩容彰显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中信期货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组负责人张默涵表示,扩围将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增强价格发现功能,推动高碳行业技术升级和产能出清。

碳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市场活跃

为保障扩围工作顺利推进,生态环境部将分阶段实施相关工作,2024至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配额分配将继续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确保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自愿碳市场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通过交易获得减排收益。市场机构可通过CCER市场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技术服务商可开展碳咨询、碳盘查等业务,金融机构可研发碳金融产品。

李菁建议,市场机构应深入研究市场发展,开发差异化服务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张默涵指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可提高碳市场流动性,使交易更为高效。欧洲碳期货年度交易量巨大,我国企业也应积极使用碳配额套期保值工具。

推出碳排放权期货还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高国辉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我国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将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据悉,广期所已基本完成碳排放权期货合约设计,将稳妥推进上市工作。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