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联商务近期股权转让频频遇冷,年内第三次以底价进行转让,市场估值大幅缩水。作为支付行业头部机构,银联商务面临严峻现实。业内专家指出,支付机构需提升生态圈竞争力,响应监管要求,调整持股比例。

  作为国内支付行业头部机构的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联商务”),其股权转让近日在拍卖市场频频“遇冷”。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日前发布信息显示,银联商务333.765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1197%)将于4月8日正式以1020万元底价进行转让。这已是银联商务年内第三次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搬上“货架”,支付行业估值调整备受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银联商务是国内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牌照的支付机构,提供以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为基础的综合支付服务,以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商户增值服务。从股权结构来看,银联商务前三大股东为上海联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光际尚嘉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杭州七度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此次抛售股份的是持股比例较小的股东之一。

  根据阿里资产信息,银联商务上述股权转让波折不断,仅在年内就有三次之多。在前两次拍卖未果后,为寻到合适买家,转让方选择继续降价。1020万元的底价与2023年10月首次挂牌时的2753万元相比,大幅缩水63%;与二拍时的1080万元相比,也有5.5%的降幅,市场估值调整明显。

  近年来,银联商务股权变动相对频繁。从公开转让的价格来看,银联商务的市场估值在2018年前快速上升。但近年来,受支付行业整体环境以及多种因素影响,银联商务估值缩水,面临严峻现实。

  根据Nilson Report发布的亚太地区收单机构排名,银联商务连续第十一年位居亚太收单机构榜首。然而,尽管业绩亮眼,银联商务至今仍未能完成IPO,上市时间短期内依然不明确,上市之路充满挑战。

  2024年多家支付机构股权由于业务受限、估值低迷,在股权交易时也遭遇诸多不顺。业内专家指出,这既是因为支付机构过于依赖传统收单业务,增值服务收入不足;也是因为资本市场对支付机构估值逻辑的转变,更加看重盈利能力与合规风险。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银联商务等头部支付机构开展“瘦身”行动,主要是响应监管要求,调整持股比例。支付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机构需提升生态圈竞争力,才能找到合适受让方。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