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具身智能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企业数量激增,投资日益活跃。北京等地发布行动计划,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资本加速涌入具身智能产业,但核心技术突破性专利占比有待提升。业界需加强协同创新,避免重复建设,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验室中,《证券日报》记者亲眼见证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物流生产线上的高效工作:抓取、扫码、放置、封箱……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在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培育方向。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鹏预测,中国的具身智能产业有望在5到15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地位。然而,尽管具身智能领域的企业数量激增,投资活动日益活跃,但基础核心技术的突破性专利占比仍有待提升。目前,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向产业协同迈进,进入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多产业应用入局

  具身智能主要研究如何赋予智能体类似人类的感知、规划、决策和行为能力。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慧思开物”平台,填补了具身智能领域通用软件系统的空白,使机器人能够掌握多项元技能,并逐步应用于物流搬运、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领域。

  此外,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群脑网络应用于机器人执行整条生产线的工业级任务,结合“慧思开物”的能力,实现了大批机器人的协同作业。同时,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北京星动纪元公司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打破了电驱人形机器人奔跑速度的世界纪录。

  随着标准和平台的打通,具身智能场景正逐步走进现实生活,进入消费级市场。在智能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同样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第二智能制造工厂引入具身智能机器人后,生产效率提升了超30%。

  资本加速涌入具身智能产业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共发生27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达到44.5亿元。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融资总量。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细分赛道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华兴资本集团投资银行事业部业务合伙人徐锟指出,具身智能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快迭代的赛道。目前,机器人正处于从功能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起点,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开始频繁出手,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开始关注这一行业热点。

  全国各地也在竞相布局具身智能产业。例如,北京发布了《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在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广东等地也在兴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避免重复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尽管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需要业界共同努力。目前,具身智能技术已在部分领域实现小规模应用,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

  同时,部分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性评估体系的缺失也限制了智能体的大规模普及。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业界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明确技术边界和协作标准,推动统一标准的建立。

  具身智能的未来已来,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迎接这一黄金时代。通过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创新联合体等措施,中国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