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金融气象保险研发中心启动筹建,并首发低空、海洋、基建、水务四个气象保险产品,旨在通过跨界融合创新,为城市及产业链提供“隐形基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第65个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之际,深圳金融气象保险研发中心启动筹建,并首发低空、海洋、基建、水务四个气象保险产品,标志着“气象×金融”模式的创新实践迈出重要一步。

  据悉,该金融气象保险研发中心由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与人保财险深圳市分公司联合筹建,旨在通过跨界融合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深圳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而气象灾害的频发对产业金融中心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气象保险产品的推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为城市及产业链提供“隐形基建”。

  全球“产业金融中心”的气候焦虑

  全球范围内,称得上“产业金融中心”的城市或区域并不多,深圳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产业金融中心的崛起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应对气象灾害的考验。

  以旧金山为例,该城市同样面临飓风、极端降水等气象灾害的威胁。但旧金山在气象金融领域起步较早,已成为全球气象保险领域的先行者。

  极端天气对科技企业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催生了商业机会。旧金山的气象保险公司WeatherBill(现为The Climate Corporation)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获得谷风投公司的青睐。

  深圳的“气象×金融”探索

  深圳作为崛起中的产业金融中心,同样面临气候考验。2024年,深圳记录到2008年以来最多的暴雨日数,超强台风“摩羯”等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深圳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气象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在研发中心启动筹建的同时,深圳金融气象保险的首批四款产品正式公布,针对不同产业链和场景,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服务。

  这些保险产品融合了深圳市气象局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资料同化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因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深圳市气象局表示,天气保系列产品打破了传统防灾的被动补偿模式,构建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保险托底”的全链条防灾防控体系,为深圳走向产业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深圳“产业金融中心”能级的不断提升,气象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