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
AI导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企业需加强碳排放管理,为应对未来碳市场变化做好准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此次扩围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并新增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两类温室气体管控。扩围后,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约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此次扩围正是对此目标的积极响应。至此,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已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但仍有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待入。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
此次扩围的1500家新增企业,其碳排放总量将超过全国总量的20%。全国碳市场作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其扩围将有助于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后,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三个行业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为此,生态环境部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发布技术规范、升级改造碳市场管理平台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纳入的三个行业碳排放核算复杂度较电力行业有所提升,特别是钢铁行业需细化到分工序核算排放量。此外,纳入管控的温室气体种类也有所变化,如铝冶炼行业首次纳入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两类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对于配额分配问题,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印发相关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碳排放报告核查等任务及时限。同时,新纳入的三个行业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
企业方面,需设立“碳目标”管理,并配合做好碳核算和自身碳排放管理。专家建议,企业应提前做好布局,跟踪政策和市场动态,为未来的交易履约做好准备。
未来,随着多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基准线将不断收紧,碳价发现机制将更趋完善。建议企业关注政策动态,加强碳排放管理,为应对未来碳市场变化做好准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