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谋“双碳”目标实现
AI导读:
全球气温上升引发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成为共同挑战。博鳌亚洲论坛探讨应对方案,中国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可能提前实现。能源转型与脱碳成为发展重要考量。
伴随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加剧,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然而,今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一举动在全球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方案”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指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使《巴黎协定》的进程面临挑战,但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会持续推进。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资金支持。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各方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展开谈判,以期在2009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捐资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制定全球2025年后的气候融资目标。
刘振民强调,发达国家提供气候融资支持至关重要。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良好的贸易环境,包括零关税和友好市场环境,以促进气候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设定了“碳中和”目标。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指出,中国可能提前2~3年实现“碳达峰”。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朱民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积累信心,未来氢能等技术将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可能早于2060年。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刘振民认为,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不可扭转,需要政治意志、市场与科技共同推动。
对于企业而言,脱碳成为当前发展中的重要考量。智利化工矿业公司副董事长帕特里西奥·孔特塞呼吁政策决策者保持市场开放,出台激励机制,推动清洁能源更具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