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用户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指出该功能虽便捷但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应提升安全意识,网络平台也应加强该功能的管理,切实防范风险。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这一提示在当前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免密支付”功能以其支付便捷性,显著提升了人们的消费体验。然而,便捷性背后也隐藏着安全隐患。消费者、网络平台及机构需共同努力,提升安全意识,履行主体责任,为“免密支付”系上“安全带”。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即可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推出的便捷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近期收到多起消费者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若该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例如,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他人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且无需二次验证。此外,部分平台虽设免密额度上限,但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损失。

  不法分子利用“免密支付”盗刷的隐蔽性强,消费者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虚拟服务完成,或在消费者熟睡时段进行,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在滴滴、美团、淘宝、拼多多、微信、支付宝等多类网络平台上,“免密支付”已成为普遍服务功能。各平台规定的免密支付金额及开通条件各不相同。

  在扣款安全方面,多家网络平台均强调支付的安全性,并采取多重保障措施。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提醒旨在促进消费者合理使用“免密支付”,并提高警惕,同时也提醒各网络平台方加强该功能的管理,维护用户权益。

  切实防范风险

  截至3月26日15时,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6万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包括未经用户同意开通、无法解约、乱扣费等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免密支付”功能背后存在风险及用户侵权行为。用户应谨慎使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同时,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养成定期对账习惯。

  若遭遇盗刷,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并留存证据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较大,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王鹏表示,“免密支付”相关提示对网络平台及用户均有警示作用。网络平台应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账户和资金安全,优化“免密支付”的开通和取消流程,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