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DeepSeek成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智能助手,深圳、常州等地已实现智能化转型。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政策推动监测数智化转型。空气、地表水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均实现智能化,新技术为监测赋能。

人工智能遇上生态环境监测,一场科技与自然的碰撞正在上演。Deepseek的爆红,让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纷纷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助手”。深圳、常州等地已经通过本地化部署DeepSeek,成功实现了环境监测的智能化转型。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更迭,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火爆,正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业态和模式。生态环境监测因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需求,同时也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DeepSeek已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多地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未来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用智慧的监测“大脑”守护绿水青山。

政策层面,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监测领域的应用。2023年,生态环境部又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运维频次和耗时降低70%以上;手工监测则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无人机等新型设备用于无人采样,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节约50%以上。

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新技术同样在发挥作用。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栖爬行动物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等新型智能设备,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在声环境监测方面,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设备不仅能监测噪声分贝数,还能识别噪声源,区分人为噪声和自然声音。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部联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