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聚焦AI发展,专家表示AI提振消费作用大,但需完善社会保障应对就业影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人形机器人发展需更长时间。专家关注安全问题,强调伦理安全为第一性原理。

  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

  26日上午,在“AI:如何做到应用与治理的平衡推进?”分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表示,AI对于提振消费的作用非常大,消费者可以获得定制化服务,AI也能精准把握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结合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江小涓(中)在分论坛上发言 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完善社会保障应对AI就业影响

  AI提振消费的同时是否会带来就业压力?江小涓指出,AI普及会减少就业,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而非减缓技术应用来应对,社会保障体系需更加完善。

  她表示,过去多年AI治理进展有限。经济学角度看,AI技术接受度取决于两个标准:一是能否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二是发展成果能否公平分享。AI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就业与分配问题需解决,否则需考虑替代政策。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4500家。

  据赛迪顾问,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爆发式增长,增速领跑全球,未来10年显著增长,全球市场中占重要地位。

  人形机器人发展需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Deepseek是近两年人工智能领域最大规模的创新,中国对全球有贡献。

  张亚勤称,AI正从信息智能走向物理智能,如无人驾驶、机器人等,再向生物智能发展,包括脑机接口、生物体大模型等。无人驾驶是具身智能最大应用,人形机器人发展需更长时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在行为尺度上达到用户可接受水平,计算机制上也将受自然机制启发,这可能是未来重要科学走向。

  专家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曾毅表示,伦理安全应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基因,作为第一性原理。

  张亚勤认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可控,技术可解决。但需定义红线与边界,因技术不断发展,有边界才能解决问题。无边界只谈原则,难定具体方案。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