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风险频发,消费者如何防范账户盗刷
AI导读:
近期多起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频发。本文介绍了“免密支付”成为盗刷漏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相关风险,包括非必要不开启该功能、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养成定期对账习惯等。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
消费者手机账户资金频遭盗刷,“免密支付”风险如何防范
近日,山西消费者杨先生遭遇微信和支付宝凌晨被盗刷4526元的事件,资金被用于购买手机游戏道具。类似案例频发,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多起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在数字经济时代,“免密支付”成为便捷支付的选择,但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因此,消费者应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账户权限过度开放。
“免密支付”为何成为盗刷漏洞?一是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风险激增;二是小额免密累积大额损失;三是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
如何防范“免密支付”风险?首先,非必要不开启该功能,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其次,强化账户安全保护,设置高强度密码,开启双重认证功能,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再者,养成定期对账习惯,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
若遭遇盗刷,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保留盗刷记录截图等证据,向支付平台投诉,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消协提醒,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切勿因图方便而忽视潜在风险。如遇消费纠纷,可通过相关平台进行维权。
本报记者 齐志明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6日 10 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