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近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多模态的成像技术支撑,助力全景式解析生命奥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深入发展。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近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项“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从分子到器官的全尺度、多模态成像技术支撑,助力科学家全景式解析生命奥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深入发展。

  该设施于2019年5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所)携手推进,并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总投资达17.17亿元,占地100亩,新增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其核心装置涵盖多模态医学成像、活体细胞成像、高分辨率分子成像及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实现了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的跨尺度可视化观测与精确测量。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表示:“生命科学已进入大科学时代,这里将成为孕育重大科学发现和成果的热土。”目前,该设施已吸引29项数字生命重大项目建议书,未来将聚焦脑科学、肿瘤诊疗等国家战略方向,开展系统性科研攻关。

  生物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像设施总工程师徐涛院士指出:“设施建设过程中,我们成功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装备,有力推动了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据悉,生物物理所在设施建设和运行中,已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镜等仪器,实现了部分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

  生物物理所所长刘力研究员表示:“成像设施的建成,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的能力。”秉承贝时璋院士的交叉建所理念,生物物理所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Nature Methods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生物显微成像的方法学论文,部分成果还入选了“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为设施装备的自主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像设施将实行开放共享机制,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开放,与美国、欧盟等地的生物医学成像平台建立国际联盟。它将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成像组学研究手段,推动生物医学研究范式变革。同时,成像设施将成为引领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国家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环境,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实现“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