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市消保委监测100个直播间发现,69%宣传功效的食品涉嫌误导消费者,其宣称功能缺乏科学依据。专家指出,降糖类食品和跨境婴幼儿食品同样存在误导问题,消费者需警惕。

你从直播间里买过商品吗?新民晚报记者今天从上海市消保委获悉,消保委蹲点监测了主流电商平台的100个直播间,发现100件宣传功效的食品中,有69件涉嫌误导消费者,其宣称的各种功能缺乏科学依据。

69%涉嫌误导宣传

本次调查由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市营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从消费者需求、国内相关标准以及专业论证三个维度开展专项调查。同时,特别成立了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组成的专家组团队。

调查中,团队选取了消费者常用的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4个平台上的100个直播间,随机选购100件产品(每个直播间1件,产品均不涉及有“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从直播间讲解、宣传到购买全程录屏记录,并开展了后续的相关检测。结果发现,100件中有69件产品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平均得分7.39

调查中,专家团队根据主播口播录屏、商品链接、详情页介绍、商品外包装标签信息、实际检测数据,还从销售属性、销售平台和食品分类等角度对100个直播间进行打分,平均得分为7.04分(满分10分)。

在产品销售属性方面,调查对国内生产销售产品与跨境销售产品分别打分,国内生产销售产品平均分为7.39分,跨境销售产品平均分为6.74分。

在平台方面,对4个主流平台横向打分,平均得分分别为:淘宝7.56分、快手7.33分、小红书7.23分、抖音6.87分。

在食品分类方面,按国内食品分类(不含跨境电商)进行横向打分,平均得分分别为:饮料8.9分、方便食品8分、薯类8分、糖果7.1分、运动营养食品6.8分、茶叶及相关制品6分、乳制品3.5分。

“降糖类食品”误导消费者

专家发现,主播宣称的“降糖类食品”,实则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甚至有些主播暗示吃了产品后可以停药,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调整必须基于医学评估(如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和医生指导。任何食品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在缺乏临床试验证据和医疗监督的情况下,宣称“停药”不仅违背医学伦理,还可能延误患者规范治疗。

跨境功能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同样存在误导宣传问题。例如,某些跨境婴幼儿食品配料表中标注了国内未被允许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或在产品配料表中发现香精、甜味剂等成分。

有“神奇成分”的食品并不神奇

某些直播间宣传的食品声称含有“神奇成分”,如太空育种灵芝和槲皮素等,但专家指出,这些成分的功效缺乏人体临床试验和医学证据支持。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