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卫星遥感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得到了显著提升,拥有7颗在轨卫星。遥感技术在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服务“双碳”战略的高效监测工具。未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卫星遥感监测作为现代化监测体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天眼’。在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的过程中,卫星遥感手段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特别是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展现出了独特且显著的优势。”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于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向界面新闻介绍道。

蒋火华透露,自“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提升,目前已有7颗在轨卫星,涵盖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初步形成了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遥感已成为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第一技术手段’。”蒋火华强调,卫星遥感监测是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主渠道”,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性技术支撑作用。近年来,通过卫星遥感,已完成了多轮次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有效揭示了各类违规开发活动,为生态监管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此外,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绿线”向西推进了约300公里,这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显著成就。

遥感在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蒋火华指出,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形成了良好互补。例如,在长江、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不少地方采用三级排查模式,其中第一级便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进行技术排查,以确定疑似入河排污口,为后续现场排查提供基础。

蒋火华还提到,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正积极研究卫星遥感手段在固体废物治理领域的应用,确保遥感技术能紧跟生态环保中心工作的步伐。

此外,遥感还是服务“双碳”战略的高效监测工具。生态环境部利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等国产环境监测卫星,积极探索“双碳”监测的中国方法和产品。目前,已开展温室气体年度遥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国内外重点区域的甲烷异常排放点位。

“遥感应用潜力巨大,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卫星遥感监测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距离实现高时间、高空间、高浓度分辨率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蒋火华表示,未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更加明亮,视野更加广阔,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遥感力量。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