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专访姚洋: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聚焦AI与民营经济
AI导读: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速、AI应用及民营企业等热点话题进行解读,提出货币政策将转向宽松,AI将在垂直领域创造工作岗位,并建议发行特别国债缓解民企压力。
3月25日至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就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GDP预期增速、人工智能、民营企业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姚洋就如何实现GDP目标、AI重塑产业竞争力及提升民营企业信心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解答。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姚洋教授指出,今年两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展现出强劲力度。货币政策方面,CPI通胀目标设定为2%,标志着货币政策将转向宽松,央行亦多次提及降息可能性,这预示着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在财政政策层面,姚洋强调,政府今年计划发行的新债务总额达到12万亿元,并推出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亦高达4.4万亿元。尤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投资,还扩展至地方政府的“三保”、基建投资和购买存量房,这些措施对保增长、提振内需及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还着重强调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针对Deepseek的火爆,姚洋教授认为这凸显了中国在AI领域的快速进步,但强调需深入垂直领域应用。他进一步指出,AI在垂直领域的应用非但不会替代劳动力,反而将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短期内,AI可能替代部分日常重复性工作,但通过适应和学习,可将这种替代转化为生产力提升。
对于AI涉及的版权问题,姚洋建议垂直领域的AI公司与数据商合作,采用订阅模式解决版权问题,这既能保护知识产权,又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GDP增长点。在建立合理的付费生态下,AI将为学术研究提供精准数据引用,极大提升研究效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七次提及民营经济,传递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当前,《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正积极推进。姚洋教授指出,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经济复苏速度未达预期。他建议,提振民营企业预期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逐利性执法,解决对民营企业的拖欠问题。
姚洋教授分析,逐利性执法和拖欠民企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今年两会为解决这一问题迈出重要一步,即发行4.4万亿元专项债。他进一步建议,中央政府可考虑发行额外2万亿元特别国债,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从而大幅减轻民企负担。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