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最近,马拉松赛事在各个城市进行,关于马拉松的“周边”新闻也随之火爆。无锡马拉松一对男女被拍视频引发热议,企业澄清男子非公司领导。网络传播力量强大,但需把握“晒”与“评”的尺度与边界,尊重他人隐私,避免侵犯权益。

  最近,马拉松赛事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关于马拉松的“周边”新闻也随之火爆。3月23日,在无马拉松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意外拍入视频,迅速引发外界热议。视频中,一位选手在拍摄现场画面时,无意间将身后一男一女纳入镜头,男士原本用右手搭在女士的肩膀上,发现镜头后主动松开,并拉开距离。

  这样的一幕很快激发了网友的联想,甚至有上市公司老总无辜“躺枪”。随着舆论的不断升级,企业不得不发布声明,澄清视频中的男子并非公司领导。然而,网络上的讨论并未因此平息,关于视频中两人关系的猜测依然层出不穷,甚至被贴上了“野鸳鸯”的标签。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视频拍摄者最终选择隐藏相关视频,并呼吁大家停止讨论,表示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困扰。

  一个小小的私人分享,竟然能掀起如此大的舆论波澜,足见网络传播力量的强大——速度快、覆盖面广,事件发酵的速度也超乎想象。正因如此,网络曝光已成为人们寻求关注、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网络“晒”事,虽有助于监督并促进问题解决,但“晒”与“评”均需把握尺度与边界。个人隐私“晒”不得,他人隐私更不可侵犯。例如,成都太古里“牵手门”事件,一张街拍照牵出国企领导私德问题,虽属“歪打正着”,但也引发了关于街拍是否侵犯肖像权的讨论。

  回到此次事件,拍摄者虽非有意为之,但一段视频却造成巨大舆论风波,给当事人带来困扰。视频虽已下架,却留给我们深刻反思:网络分享日益普遍的今天,如何把握尺度与边界,避免侵犯他人权益。

  无论是“晒”还是“评”,都应基于事实、尊重他人。网络空间是公共舆论场,允许围观与讨论。但千人千面,看法各异,表达权利值得尊重。然而,公共表达既是权利也是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网络空间中,可以畅所欲言,但需注意评论的边界与尺度,客观理性为前提,不可胡编乱造、随意猜测、诽谤他人。网络力量是双刃剑,随意造谣传谣、侵犯他人权益,既违法又可能被舆论反噬。

  网络监督并非坏事,有助于问题解决;公共讨论也无可厚非,但需把握边界与尺度。守好言论表达的责任与边界,才能理性围观、不走偏,让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发挥积极作用。

  上游新闻评论员龙春晖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