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欧美企业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达了对中国的信心,纷纷加码投资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具备巨大潜力和增长机遇,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创新能力也在快速增长。中国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及全球市场发展注入信心。

  欧美企业正在用行动表达对中国的信心。

  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吸引了全球商界的目光,来自21个国家的86位跨国企业正式代表参会。据国际商报统计,参会美国企业达27家,欧洲企业28家。其中包括西门子、宝马、苹果、雀巢和汇丰等知名企业,涵盖金融保险、医药健康、汽车制造、食品消费等多个行业。

  尽管一些西方政客鼓吹对华“脱钩断链”,但欧美企业高管依然选择齐聚北京,把握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中国美国商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美国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中国德国商会也指出,92%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运营,超过一半的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投资。

  跨国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这片热土到底有何吸引力?

  首先,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机遇。中国人口超14亿,市场容量大、层次多、潜力巨大,长期位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近五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居全球前列。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万思瀚表示,中国市场是其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24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

  其次,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阿斯利康凭借坚实基础、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和世界级生产基地,为全球70多个国家提供中国制造的药品。

  再次,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断加强。不少跨国企业认为,将中国创新体系融入全球战略,能更好地提高全球竞争力。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中国建立了其德国以外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在北京、上海拥有超过2000名专家的研发布局。

  此外,中国坚持推动重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阿斯利康、施耐德电气等多家跨国企业也在中国加大了投资力度,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项目。

  中国扩大开放及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承诺,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在外资准入限制上做“减法”,在营商环境优化上做“加法”。欧美商界领袖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去风险”还是“去合作”的疑问。

  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经济因开放而繁荣,因封闭而落后。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加强合作才是最优解。

  (“三里河”工作室)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