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领未来农业:广东科技创新重塑农业生产模式
AI导读:
人工智能(AI)正引领未来农业的新篇章,广东科创企业通过创新实践,利用硬核科技取代传统人工劳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AI决策模型与智能农机装备深度融合,重构传统农业生产协同关系。同时,AI还致力于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难题,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广东积极推动农业AI技术普及,构建农业资源跨县共享经济模式。
“靠天吃饭、靠人种地”的传统农业模式正被改写,人工智能(AI)正引领未来农业的新篇章。
新疆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农场,耐盐碱水稻种植去年平均亩产高达670公斤;赣南脐橙主产区安远县,种植户通过飞快农服平台轻松召唤无人机进行植保服务;四川资阳柑橘园则接入了数智丰农DAP系统,每亩节本增收超过3000元……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成功案例,均出自广东科创企业的创新实践。《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6年底,农业基础模型与算法开放平台和基础模型库将基本建成,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有望超过30%。在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3%,强大的科创实力正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硬核科技正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劳动,成为广东春耕一线的主力军。清远清新区石潭镇的智能化育秧设备、广州黄埔区莲塘村的无人驾驶插秧机、肇庆封开县的无人农场示范基地……这些高科技设备和模式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农场之外,“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已成为务农的新常态。农业大数据平台集成所有调度信息,一部手机即可成为指挥中心。数智丰农DAP系统能自动生成“巡园报告”,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在广东惠州,已实现1人管理1000亩田的高效率作业。
AI决策模型与智能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人、机、地协同关系,推动农业生产进一步提质增效。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AI技术,实现了病虫害诊断的秒级分析,准确率提升至95%,生产效率提升30%。
然而,当前农业AI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对作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和农艺非标化等挑战,AI系统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仍需加强。未来,广东有望涌现更多智慧化农资、农机和农技,推动人工智能服务农事作业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AI不仅让种地变得更高效,还致力于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难题。大气候集团通过自主研发物联网硬件和农业SaaS系统,构建了“大气农场”,实现了产供销数字化,提升了农业品牌价值。
广东还积极推动农业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深圳丰农控股集团开发的“天天学农”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培训人数已达到700万人次。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AI+农业”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深圳已成功创建了多个“深圳农场”,通过技术输出和模式创新赋能全国农业。天河区则依托农业科研力量,打造全国农业科技“硅谷”示范区。
广东的科技创新企业还瞄准县域地区农业服务半径有限、农机设备资源分散的问题,通过数字平台构建起农业资源跨县共享的经济模式。大气候集团的飞快农服平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大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农业机械等产业优势显著,为大湾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州市天河区农业农村局对本篇报道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