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3D细胞培养系统加速癌症药物研发
AI导读: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出一种3D细胞培养生物分析测试系统,用于测试癌症放射性药物,无需动物试验,实现快速高精度分析,有望显著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并减少动物试验。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医科大学和维也纳工业大学携手DOC医疗公司,共同研发出一种革命性的3D细胞培养生物分析测试系统。该系统专为测试诊断治疗癌症的放射性候选药物而设计,无需动物试验,即可实现自动化、快速且高精度的分析。这一创新成果已在新一期《核医学杂志》上得到了详细介绍。
新药与诊断方法的推出需确保安全,并尽可能快速上市。然而,由于资源需求庞大,特别是在临床前测试阶段,进展速度往往受限。放射性示踪剂的开发能够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可视化,对于癌症诊断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测试方法耗时且成本高昂,且多基于动物实验,这不仅存在伦理争议,且结果难以直接应用于人体。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这一生物分析测试系统。该系统利用丝基质上的人体细胞,在接近真实条件下测试活性成分,不仅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完全摒弃了动物测试。
该系统巧妙结合了色谱原理与动态3D细胞培养技术,采用生物相容性丝素蛋白海绵作为固定相,构建人工支架,将人体细胞固定于三维结构中。通过特殊泵系统持续供给营养,模拟人体组织环境,同时运用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放射性药物的应用效果。这一设计使得平行评估放射性示踪剂的结合特性、靶标准确性及潜在副作用成为可能。
新系统能精准评估待测放射性标志物的各项关键指标,丝素蛋白的使用更是锦上添花,其辐射稳定性和在细胞培养中的成熟应用为系统提供了强大支持。此外,海绵间引入筛板的设计有效减少了细胞迁移,提高了结果的可重复性,确保了辐射剂量分布和细胞营养供应等关键因素的精确控制。
这一新方法严格遵循3R原则(减少、优化、替换),有望大幅减少动物试验,加速放射性药物的研发进程,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辐射暴露风险。这项开创性技术有望为临床前放射药学树立新标杆,推动药物开发向更可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