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成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在多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是破解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手段。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金融业务虽有所发展,但仍面临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风险补偿机制也亟待完善。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近日发文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四川省等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和治理体系特点,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探索个性化试点路径,将有效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推动企业知产变资产。例如,Deepseek凭借开源模式和成本优势迅速崛起,而瀚高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获得上千万元资金支持,持续完善数据库产品体系。

科技型企业因技术壁垒高、发展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常面临融资困境。知识产权作为其核心资产,往往成为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然而,由于银行传统信贷模式注重硬性条件,科技型企业“软资产”价值难以被充分认可。因此,银行正积极发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帮助企业盘活无形资产。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7亿元,同比增长33.4%。但业务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风险评估难、处置流转难等。部分银行因缺乏有效数据和评价标准,对科技型企业存在“不敢贷”“不愿贷”情绪。中小银行在科技能力方面更是存在短板。

为探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多地开展试点工作。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唐恒建议,应推动评估标准统一,构建专业化处置平台,并强化平台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以解决风险评估难、处置难等瓶颈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