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正在改变医疗行业格局的新模式
AI导读:
AI+医疗正悄然改变医疗行业格局,医生开始使用AI辅助诊疗,病人也利用AI初步问诊。北京儿童医院推出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AI在医疗诊断领域展露效率和精度,但仍无法取代医生。需警惕AI大模型生成内容时的编造信息现象,医疗领域失误必须严格控制。
“AI+医疗”正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兴模式,深刻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医生们已经开始利用AI作为辅助诊疗的得力助手,而病人也开始借助AI进行初步的自我诊断。那么,目前AI在医疗诊断领域究竟已经具备了哪些卓越能力?未来它是否会彻底取代医生的专业地位?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3月20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推出了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同时上线了基层版和专家版“AI儿科医生”。这位虚拟世界的“儿科医生”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作为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迅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二是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参与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AI儿科医生+多学科专家”的双医并行多学科会诊现场,记者目睹了AI儿科医生的强大功能。工作人员只需在系统中输入病历,屏幕上就会立即显示出专业的诊断建议,包括最可能的诊断、需排除的鉴别诊断以及需完善的检查等。这些建议与专家组的会诊结果高度吻合,有时AI儿科医生还能通过病历报告中的某个单项指标,为治疗方案提供特别的提示。
北京儿童医院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探索并非孤例。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引入AI技术,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医疗资源管理等关键领域。例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利用AI技术研发的“急诊卒中单元”,成功将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内。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则已将所有科室接入Deepseek大模型,旨在智能辅诊、临床科研、医学教育、行政及后期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尽管AI在辅助医疗过程中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精度,但关于它是否会取代医生的讨论仍然激烈。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明确表示:“目前来看,AI还无法取代医生的专业地位。”他强调,医生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都是AI所无法替代的。此外,AI在与家长和患儿的互动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还能传递医学的温度和关怀。
倪鑫进一步指出,一张处方不仅意味着对症下药,更背后承载着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如果出现误诊,医生本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尽管AI能为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疗思路提供帮助,但它并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从法律与伦理的角度来看,AI目前还不能替代医生,更不能为患者开具处方。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生之间应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有时会出现“AI幻觉”,即编造信息的现象。在临床使用中,AI偶尔会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例如,临床影像学的变化极为复杂,有时所看到的可能是无诊断价值的“干扰信号”,而AI却可能将其误判为病变。此外,一些用户在使用DeepSeek协助生成内容时,也发现它存在杜撰医学名词出处、虚构参考文献等问题。
倪鑫强调,医疗领域十分特殊,失误必须严格控制。减少AI幻觉的关键在于大模型研发初期必须严格把控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以AI儿科医生为例,该模型在训练时使用了整合了医院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家数十年的高质量病历数据。在辅助临床诊断前,AI儿科医生经过了多次严格的测试,包括专业能力测试和幻觉测试。
面对AI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并积极应对。医改界医院运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魏子柠认为,AI只是工具而非“偷懒神器”。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中使用AI时,应结合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应用,避免过度依赖。同时,有关部门应整合医疗大数据统一研究和设计制定AI医生的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辅助人类医生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造福人类健康。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