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提醒: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防范账户盗刷风险
AI导读: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建议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防止账户资金被盗刷。提醒消费者了解免密支付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如非必要不开启、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养成定期对账习惯等。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为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于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建议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防止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造成资金损失。
“免密支付”为何成为盗刷漏洞?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即可支付,是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然而,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风险主要包括:
1. 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风险激增。若他人获取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无需二次验证。
2. 小额免密累积造成大额损失。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上限,但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经济损失。
3. 盗刷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盗刷通常通过虚拟服务完成,或在消费者熟睡时段进行,发现时已产生多笔扣款。
如何主动防范支付风险?
为降低盗刷风险,建议消费者:
1. 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并关闭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的“免密支付”权限。
2. 强化账户安全保护。设置高强度密码并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谨慎使用公共Wi-Fi。
3. 养成定期对账习惯。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遭遇盗刷后如何应对?
若发现账户异常交易,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留存证据并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请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切勿因图方便而忽视风险。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维权。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