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迈向千亿元级,但面临规范化回收率低等问题。完善回收体系是产业成熟标志,需法治化手段规范,完善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构建协同生态,释放市场潜能。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大规模进入退役阶段,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正迈向千亿元级别,被誉为“城市矿产”。然而,这一新兴行业也面临着规范化回收率低、安全隐患突出、资源利用率不足等挑战。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熟的标志,更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资源安全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规范、高效、安全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能够得到科学处理和高效利用。

  要利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重塑责任链条,筑牢安全底线。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车企、电池生产商的回收责任,确保其履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一码溯源”机制,确保电池流向透明可控。同时,实施动态准入管理,对符合技术规范和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对无资质的非正规渠道回收行为,应依法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从而规范市场秩序,为合规企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完善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是夯实规模化回收的基础。退役动力电池的易燃易爆特性对储运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标准,确保对不同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通用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同时,优化回收网络布局,依托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回收终端,推动重点区域建设防爆仓储中心,推行集中检测与分类转运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物流难题,可探索新型物流模式,例如通过区域共享物流平台降低运输成本。此外,要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优化回收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

  构建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协同生态,充分释放市场潜能。动力电池回收涉及政府部门、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生态链,推动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企业可探索“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创新,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资产运营平台,通过电池租赁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降低用户购置成本,并为规模化回收提供稳定货源。在公众参与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将电池回收纳入碳普惠体系,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消费者主动移交退役电池。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政策推力转化为市场活力,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