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加速推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城中村改造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惠及136.7万户居民,2025年计划新增100万套改造任务。政府主导依法征收,避免旧模式弊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顺利进行。城中村改造对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住条件、拉动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均发挥积极作用。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地涌现出众多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普遍面临着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房屋和消防安全隐患、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以及社会治理难题,亟需实施改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城中村和危旧房的改造力度。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不仅能显著提升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还能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向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转型。
城中村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为更多居民带来了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2024年,我国城中村改造范围扩展至300多个城市,全年共实施了1863个改造项目,惠及136.7万户居民,建设筹集了189.4万套安置住房,完成投资高达8164亿元。2025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力度,推进货币化安置,计划在新增100万套改造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避免过去存在的一些弊端。城中村改造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8年,部分省市就已开始实施“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然而,旧模式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允许毛地出让,导致改造进度缓慢,推进困难。为避免重蹈覆辙,新的城中村改造应摒弃开发商主导、毛地出让的老路。
政府主导依法征收为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7月,国办印发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和新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开发商毛地出让转变为政府主导实施,依法征收,净地出让。
城中村改造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实际分为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实施改造。同时,严格落实一项目“两方案”,即征收补偿方案和资金平衡方案,确保资金平衡,避免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此外,城中村改造还高度重视产业转移、转型升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及人员妥善安置等工作。
城中村改造并非一味大拆大建,整治提升占比更高。部分城中村因容积率较高,不具备拆除条件,更适合进行整治提升。特别是那些具备历史文化风貌条件的城中村,通过整治提升可形成特色街区。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整治提升项目占比已超过拆除重建项目。
加大资金投入是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的关键。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借款、中央补助等多种方式确保资金平衡。同时,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形势,稳妥推进货币化安置,有助于消化存量商品住房。
城中村改造意义重大,对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住条件、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以及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严防旧模式再现,确保新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当前,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中。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好城中村改造规划计划。同时,加快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和竣工交付进度,加强房屋质量监管。相信随着城中村改造的积极稳步推进,越来越多城中村居民将能尽早住上舒适宜居的新居。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