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近年来,我国在金融安全与稳定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强化风险防控,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切实防控局部性金融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转化,改进和加强金融监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其中,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将防控金融风险置于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这些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运行平稳,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为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

  然而,金融领域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监管和治理能力相对薄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金融市场运行逻辑、风险生成机理及传染路径更加复杂。此外,我国金融业市场结构、产品体系等尚不适应这些变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效能低,新老问题交织,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法治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及外部冲击等风险相互交织,防控任务艰巨。

  鉴于此,我们必须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危害,始终保持防控金融风险的警觉,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将防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努力打赢防控金融风险之战。

  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需统筹兼顾。从长远看,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金融安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金融发展则是金融安全的保障。要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中防控风险,既要避免过度追求金融繁荣而损害安全基础,又要防止过度追求稳定而抑制金融发展,削弱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要切实防控局部性金融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转化。由于监管格局和手段局限性,区域性、局部性金融风险时有发生。这些风险具有高度联动性、广泛渗透性和自我增强传播性,易突破市场边界或监管约束,引发更广泛市场震荡,最终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历史经验看,许多重大金融危机源于对局部风险苗头的忽视或处置迟缓。

  改进和加强金融监管,需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完善中国特色监管体系和规则,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实现监管全覆盖。加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强化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实施穿透式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推进金融监管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治理,建设大数据平台,开发智能化风险分析工具,提高监管流程标准化线上化水平。建立金融风险科学防控体系,构建早期识别预警、中期监测预判、后期应急处置的协同联动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