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AI导读:
全国两会热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成为推动新赛道和新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企业面临融资难题,金融监管部门正完善政策框架,银行需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创新融资产品,鼓励耐心资本投入,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赋能,特别是在培育新赛道和助力新产业发展方面,科技金融展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以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科技金融作为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促进的重要支柱,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金融的主要发力点,唯有借助金融之力激发其创新力,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丰硕成果,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然而,科技型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面临市场价值难以发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的问题。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传统融资模式难以适应其经营需求。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缺乏经营数据和信用记录,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此外,传统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因此,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尤为迫切。
为解决这一问题,金融监管部门正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框架,出台相关举措,初步缓解了不少融资难题。灵活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和阶段。金融服务科创需全面发力,更多聚焦初创期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引导银行资金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为强化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银行需从内部完善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包括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制定风险缓释措施等。这些机制有助于银行在支持创新的同时,更精准地评估企业风险,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同时,建立权责清晰的尽职免责机制,激发信贷人员敢贷、愿贷的积极性。
创新融资产品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对科技型企业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因此,需尽快从看重财务报表和押品转向看重能力、产品和前景。科技型企业的硬实力在于知识产权,银行应细化举措,做好知识产权估值、登记等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利用科技型企业的优势补齐融资短板。此外,还应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开辟更多授信支持方案,拓宽科技型企业获贷路径。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科技型企业从种子期起步到实现技术或专利量产,需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应鼓励耐心资本和多元融资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为各类科创企业提供股权、保险等接力式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陪伴,将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循环促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