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储能产业在市场机制创新和跨领域协同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场面火爆,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突破等方面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市场机制创新、跨领域协同为储能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储能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效优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发表演讲,赢得热烈掌声。该大会于3月23日至26日在杭州举行,吸引了上千位产业、供应链代表共同探讨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寻求产业链合作。

  大会场面火爆,从主论坛到分论坛均座无虚席,甚至有嘉宾因座位紧张而全程站立参会。展会区域人头攒动,意向客户络绎不绝。

  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突破与政策创新等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4.66GW/176.45GWh,同比分别增长131.86%(功率)和163.8%(容量),首次超越抽水蓄能。

  储能产业加速发展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表示。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高速发展,技术路线多样,应用场景不断突破。

  2024年统计显示,锂电池储能占据市场主流,同时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等储能技术加速推广。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产业迎来爆发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2027年产值目标达3万亿元,2030年产值将接近4万亿元。

  “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等方面迎来爆发式增长。”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剑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新型储能产业正逐步从商业化初期转向规模化发展。孙颖指出,未来新能源发电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储能将成为促进电力安全供应和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手段,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加速到来。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的通知提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这将推动新能源行业市场化进程,助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重塑储能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当前储能领域价格战激烈,部分企业牺牲质量换取市场份额。因此,“如何重塑储能价值”成为会议热点。

  “以短期利益牺牲长期价值将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崩塌,市场秩序失衡。”派能科技副总裁杨庆亨认为,唯有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实现可持续降本,才能避免恶性循环。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同意此观点,认为储能需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同时在电网不稳定时发挥保障作用。

  “储能产业发展内在驱动力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郑汉波分析称,下游客户更注重产品性能,具备调节能力的产品将更具竞争力。

  储能产业迎来“价值输出”时代已成为共识,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储能资产收益下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安全事故频发等。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崔剑指出,需从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端提升储能性能、可靠性。平高储能科技副总经理阮鹏认为,储能产业发展应满足电力系统调节需求。

  亿纬锂能副总裁陈翔表示,储能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直面市场化机制考验。

  对于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王泽深建议,新型储能电站建设需统筹考虑各省网架、调节能力和消纳能力,以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思维破解发展障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