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凭借过硬技术和创新创意,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品助力外贸增长,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为企业出海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民营企业扬帆出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新三样”助力低碳转型,跨境电商推动购物革新,人形机器人海外受热捧,文化产品如电影《哪吒2》和游戏《黑神话:悟空》也赢得了国际粉丝……近年来,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卓越技术、创新思维,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积极开辟多元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全球市场中乘风破浪。

  开拓新局,奋楫前行

  苏州贝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鋆通过与海外红人主播合作、联络欧美时尚博主等方式,利用跨境电商开辟了外贸新渠道。“我们持续推出新品和爆款,单款年销量可达5至8万件。2024年销售额近2亿元,同比增长近15%,今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他表示。

  面对国际市场的风浪,中国民营企业勇往直前,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连续6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今年前2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3.69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已升至56.4%。

  在量的增长之外,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今年前2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总额达6240亿元,占同类产品进出口总值的49.3%。

  “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积极作为。

  新能源汽车是民营企业出口的一大亮点。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标准认证挑战,企业主动创新,通过海外并购、投资建厂等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例如比亚迪在泰国等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在江苏无,当地正加快培育跨国企业,支持企业有序布局重点国家和地区。无锡锡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近期频繁往返于中泰两国,跟进泰国项目的进度,“预计泰国工厂投产后年产值将达4亿元,有望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

  “春节前,我们参加了地方组织的‘出海’参展团,成功拿下了一批订单。近期又主动外出考察,开拓新市场。完成现有订单后,就要着手准备广交会了。”天津市武清区新发地毯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新亮表示,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二季度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民营企业在政策支持下,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调整市场布局,不断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保驾护航,行稳致远

  开拓新市场面临投入大、融资难等问题,不少民营企业深受困扰。小微企业山东恒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娟就因资金不足而制约发展。当地农商行了解情况后,帮助企业获得“鲁贸贷”授信额度300万元。“这笔贷款为我们的市场开拓送来了‘及时雨’,资金到位后,我们的出口收入翻了两番。”郑娟说。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崔洪光表示,2024年,“鲁贸贷”“齐鲁进口贷”等政策惠及外贸企业达4686家次。

  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通过提供内保外贷、跨境并购、结构化融资等产品,累计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项目109个,融资规模达253亿美元,服务覆盖制造业、科技、物流等多个领域。

  为引导企业安全、有序、合法、合规地出海,各地因地制宜积极作为。

  浙江统筹推进企业出海保订单和海外产业链布局,加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和利益维护机制建设;广东、江苏等地推出专门服务机构,提供税务、法律、人力资源等服务。

  在广州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提供多元化服务。“为便利企业进行ODI(对外投资)备案,我们整合多个部门关于ODI备案的服务,实现‘一口咨询’,一站式材料辅导及备案进度跟踪。”基地南沙工作专班副主任何颖华表示,截至2024年底,运行一年多的基地已协助132家企业完成165个ODI备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强化企业境外参展办展支持”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政策支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蓝庆新表示:“国家多措并举增强制度韧性,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应对外部风险。”

  合作共赢,扬帆远航

  跨国企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本土化运营,难点也在于本土化。记者调研了解到,中国民营企业保持定力,以合作共赢拓展发展新机遇。

  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渠道招聘、“一岗多能”培养、“传帮带”进阶等方式,实现了高度本土化。2012年入职的索里曼从工艺员成长为车间主任,成为公司第一位埃及高管。巨石埃及总经理吴平介绍,本地员工约2000人,本土化比例超98%,享有技术培养、丰厚待遇等保障。

  多年来,中国巨石将玻纤生产技术引入埃及,共同开发,相互协作。如今,埃及已成为全球玻璃纤维出口国前列。

  中国民营企业主动与东道国企业携手,不断加强优势互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改善基础设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百姓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在互利共赢中破解本土化难题。

  在新西兰奥克兰,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正在建造温室,预计今年8月交付。目前,公司已将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推广到40余个国家,建有近300个种植园区。

  公司董事长王守波表示,今年公司计划在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种植技术共享中心、农业合作中心,与更多合作伙伴共享发展成果。

  从销售产品到贡献经验技术,中国民营企业深化与东道国合作,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共同探索最优发展路径。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智能制造产线方案,并与客户一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3个月内助力北美一家储能电池制造商的产线开动率从不到50%提高到85%;为德国老牌车企定制产线改造方案,综合成本下降30%……该公司采购总监汪贻飞介绍,2024年海外业务增幅约30%,有信心2025年持续增长。

  弄潮搏浪,勇毅前行。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扬帆出海,在学习中融入,在融入中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