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长时储能技术成为重塑电力系统的关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35%,但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项目占比不足,亟需技术、金融、政策三方面协同发力。各领域技术突破不断修正成本曲线,产业界正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降低成本,政策机制也需完善以提供稳定收益。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长时储能技术正逐渐成为重塑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业内共识显示,当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20%,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将成为刚需;若装机占比达到50%至80%,储能时长需增至10小时以上。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35%,但新型储能4小时以上项目占比仅16%,平均时长2.3小时。这种供需失衡凸显了新能源消纳的挑战,亟需长时储能技术来弥补,其突破需技术、金融、政策三方面共同推进。

  技术层面,长时储能主流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如液流电池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不高,氢储能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亟待材料革命与系统集成技术创新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在储热成本降低方面取得突破,华为通过AI预测降低运维成本,各领域的技术进展正不断修正成本曲线。

  经济性方面,长时储能高昂的初期投资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液流电池单位成本远高于锂电,加之特殊场景的运维成本,项目收益率普遍偏低。为此,产业界正通过优化系统、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同时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如上海临港通过共享储能池提升储能利用率。

  政策机制方面,容量电价缺失导致储能收益不稳定,碳积分、绿证等环境权益尚未与储能收益挂钩,削弱了市场化动力。建议提升长时储能的容量补偿力度和租赁比例,支持参与现货市场,为储能提供稳定收益。同时,通过绿证国际互认、隔墙售电等机制创新激活用户侧需求,形成技术溢价到市场收益的正向循环。

  当前,长时储能正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关键期。能源革命的考验在于如何将实验室的创新转化为规模化商业应用,让长时储能成为“碳中和”时代的万亿元级基建。相信在技术、金融与政策的合力下,长时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重构源网荷储互动模式,推动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