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市场热度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迭代
AI导读:
深海科技市场热度持续,青岛市作为海洋科研重镇,众多科研团队致力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等领域。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有影响,深海科技为解决环境扰动问题提供新思路。未来,深海科技将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迭代和规模化应用。
财联社3月25日讯(记者郭松峤)“作为强交叉性学科,深海装备正朝向智能化与作业自主化迈进,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在深海装备中全面应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旭光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近期,深海科技概念备受瞩目。深海科技,特指针对水深超过200米的深海区域,旨在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与装备,是海洋经济的关键构成。

青岛市是海洋科研的重镇,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母港便坐落于此。此外,众多科研团队正聚焦深海科技,致力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领域。2024年,陈旭光团队研发的深海羽流抑制产品成功搭载“蛟龙”号,在5000多米深海完成实验。
据陈旭光介绍,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如改变底栖环境、干扰海底生物,这也是深海采矿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原因。上述实验为深海采矿环境扰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研发设备和喷剂,在深海喷洒,快速聚集小颗粒,促其沉降。

陈旭光表示,目前实验室制备絮凝剂的成本较高,期待工艺改进、应用规模扩大后,价格能逐步降低,未来服务于深海采矿产业。
谈及深海科技产业发展,陈旭光透露,今年国家与各省市预计将出台更多支持深海科技研发的专项政策与法律保障,这将进一步完善深海科技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扩大市场规模,为深海装备制造、资源勘探开发、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带来机遇。
备注:陈旭光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深海采矿领域的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李华军院士指导下,长期从事海洋岩土及海底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涵盖深海资源开发、海上风电冲刷灾害机理、海底工程等,成果广泛应用于深海采矿装置、海上风电、跨海大桥等建设中。
以下为访谈实录:
深海科技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财联社:深海科技市场热度背后的主要产业支撑是什么?涉及哪些产业链?
陈旭光:深海科技作为新兴产业,其市场热度由多条关键产业赛道和完整产业链支撑。
上游产业方面,深海产业需求和技术牵引将推动深海装备制造、新型功能材料、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涵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
下游产业方面,深海资源开发是重点,包括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清洁能源、生物资源等勘探与开发,同时涵盖生物医药产业。这些将为深海科技装备与技术提供应用平台。
未来产业方面,深海科技将推动考古、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
总的来说,深海科技产业发展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有望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深海产业将推动能源与通信技术革新
财联社:未来5-10年,深海科技有哪些发展趋势?
陈旭光:随着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增长,深海科技将呈现智能化、自主化装备,材料适应性突破,能源与通信技术革新等趋势。
深海科技助力装备制造企业盈利
财联社:深海矿产开发涉及多学科、多环节。深海科技如何促进跨行业合作与技术融合?
陈旭光:深海矿产开发极具挑战性,深海科技正促进跨行业合作与技术融合,如集矿装备促进多领域技术融合,环境效应研究需多学科合作。这将推动产业链拓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财联社:深海科技如何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迭代和规模化应用?
陈旭光:深海科技为装备制造企业带来机遇。一方面,深海环境挑战推动技术迭代;另一方面,深海科技发展增加高端装备需求,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