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宜宾市2025长三角投资推介会签约130个项目,揽金493.3亿元,吸引众多头部基金和中国500强企业。宜宾以“以链聚企、以企强链”模式,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撬动“万亿级”产业未来。

3月25日,宜宾市2025长三角投资推介会在上海黄浦江畔交出亮眼答卷:130个签约项目揽金493.3亿元,其中基金项目18个(82.9亿元)、长三角区域项目41个(206.62亿元)。作为宜宾市2025年首场省外重大招商活动,本次长三角投资推介会以高规格、精准对接取得显著成效。活动期间,市领导开展7场重点企业专题会谈,召开2场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推动政企深度合作。此次活动吸引了中信建投、中金资本、鼎晖投资、恒旭资本等30家头部基金,东方希望、亨通集团等9家中国500强企业,浙江大华等18家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等共谋发展。

招大引强,以“一流朋友圈”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

宜宾深知“一流朋友圈”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更懂得“生态链”的聚变效应。近年来,宜宾成功吸引吉利、天华新能等长三角知名企业,60余家上市公司、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2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累计落地基金项目34个,协议投资额超1000亿元。这种“以链聚企、以企强链”的模式,让宜宾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质的飞跃。

动力电池产业作为宜宾的标杆,已集聚120余个产业链项目,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全国最完备的产业生态。晶光伏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完成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产值达288亿元。新型储能产业依托中国中车,初步构建了从研发、集成到关键部件的完整链条。宜宾已成为四川第二大工业强市,并获评“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产业底蕴,2024年,宜宾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四川省第三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总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二。工业用电量增速、贷款余额增速等核心指标连续领跑全省。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下,宜宾以数字经济与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为双引擎,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学研合作也为宜宾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依托14所在宜高校、10万名在校大学生,宜宾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共建5家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及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宜宾已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宜宾独特的“基金招商”生态,是产业成绩单背后的重要支撑。

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高级顾问俞学良对宜宾的投资环境赞不绝口:“从政策扶持到服务效率,从基础设施到人才资源,宜宾都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中信建投资本总经理助理费若愚也对宜宾的投资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宜宾的产业发展态势令人瞩目,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与宜宾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和高效执行密不可分。”

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撬动“万亿级”产业未来

为撬动“万亿级”产业未来,宜宾年初发布了“300+300”基金合作矩阵,即在巩固300亿元存量基金群基础上,新设300亿元增量基金。宜宾已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产业基金投资最活跃、布局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宜宾基金招商也由招引单一项目的1.0时代,向招引产业集群的2.0时代转段升级。

宜宾市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推出“产业链+基金+资本+场景+科技+专业化公司+会展”协同战略。通过深化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超600亿基金矩阵精准投资,优化基金招商;发挥市属国企优势,探索资本并购新模式。宜宾将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领作用,重点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资本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