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接近2000万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先进制造业企业。然而,工程师队伍存在学历低、占比低等短板,需加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演讲时指出,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彰显了极为显著的系统性人力资源质量增长,突出表现在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体规模已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的总和相当。这一“工程师红利”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前不久,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GTC的采访中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中国在AI研究方面无疑将做出巨大贡献,美国的AI实验室中不乏优秀的中国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数量带来了人口红利,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今,经济学家指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更好发展,要靠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质量上,即“工程师红利”。
研究显示,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增长约3.4倍。2020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量远超欧美多国。这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正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先进制造业企业。
比亚迪从最初的小厂房创业团队,到如今拥有近百万名员工,始终秉持工程师精神。吉利集团则通过“左厂右校”模式,培养了大量基层技术骨干和管理层人才。这些案例彰显了“工程师红利”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工程师队伍仍存在学历普遍较低、占劳动力数量比重较低等短板。要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需加快工程师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对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旨在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教育部也在努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2.0建设,加强工程师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部署,高校和中央企业联合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校企共同招生、培养、选题、共享成果。部分高校还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特色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课程体系方面,部分“双一流”高校聚焦关键领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核心课程,聘任企业导师,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当前,“工程师红利”正在不断释放,但卓越工程师人才短缺仍是短板。要抓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契机,加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