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开发新型互连设备助力量子互联网
AI导读: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支持“全对全”通信的新型互连设备,为构建大规模、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奠定基础,也为量子互联网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该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款新型互连设备,支持“全对全”通信,使得网络中的所有超导量子处理器可以直接相互通信。这一成果为构建大规模、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量子互联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相关研究已于3月2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当前连接超导量子处理器的架构主要依赖“点对点”连接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网络节点多次传输时容易导致错误率累积。新型互连设备则通过“全对全”通信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曾开发了一种量子计算模块,能够双向发送信息光子。在此次研究中,他们进一步将两个这样的模块连接到波导上,实现了光子的定向发射与高效吸收。这一创新使得量子比特之间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信息传递。
通过一系列微波脉冲,研究人员向量子比特注入能量,使其发射携带量子信息的光子。精确控制这些脉冲的相位,能够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使光子按照指定方向传播。此外,通过对脉冲进行时间反演,研究人员确保了远端模块中的量子比特能够吸收光子,从而实现远程纠缠。
远程纠缠是开发强大、分布式量子处理器网络的关键一步。为提高远程纠缠的成功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强化学习算法,对光子进行“预失真”处理,减少其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吸收效率。最终,他们将光子吸收效率提升了60%以上,保证了最终状态是高保真度的纠缠态。
这一成果不仅适用于超导量子系统,其远程纠缠协议原则上还可以扩展至其他量子计算平台,为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成果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