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蜡样芽胞杆菌风险防控指南》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克罗诺杆菌风险防控指南》,旨在加强风险防控技术指导,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新京报讯 3月24日,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蜡样芽胞杆菌风险防控指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克罗诺杆菌风险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防控技术指导,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蜡样芽胞杆菌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部分菌株能产生耐热性强的肠毒素,不易杀灭,成为婴儿配方乳粉风险防控的关键指标。而克罗诺杆菌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免疫受损的婴儿构成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21)明确规定,0—6月龄婴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检出克罗诺杆菌。

  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指南》结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干法、湿法工艺流程特点,对原料、人员、设备、环境等潜在风险输入途径,以及工艺环节、生产操作中可能造成污染的风险要素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在良好生产规范框架下,《指南》提出了风险防控原则,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监控方案及防控措施,并详细指导了污染的调查、纠偏、清除等关键程序,供企业结合实际参考应用。

  该《指南》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精准识别、有效防控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内部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特定风险要素发布的首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南,对提升整个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