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老龄化:康养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养产业获得广泛关注,但仍面临政策分散、供需矛盾等问题。政策协同、协调供需、科技赋能成为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据数据显示,2024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2%,预计到2035年将超过30%。这一趋势使得健康与养老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消费潜力巨大。
近年来,康养产业在我国获得了广泛关注。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再到2024年10月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一系列政策出台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政策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医养结合、拓展服务场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海南省在《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明确提出聚焦康养旅游、医疗旅游、中医药康养等领域,致力于建设国际康养旅游胜地。
尽管康养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政策分散、康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智慧康养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通过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政策协同是激发康养产业消费新活力的关键。通过增加康养公共服务、支持公益项目、设立医养结合补贴、减免康养企业税收等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市场需求。同时,拓宽康养企业融资渠道,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优化康养产业布局,推动康养产业融合,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力。
协调供需关系,构建“康养+”融合新业态。明确康养服务产品定位,分类推进高端型、普惠型、特色型康养服务,精准匹配不同养老需求。康养企业应依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区域发展特色,打造康养与物业、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等相融合的“康养+”模式,促进产业内部叠加与外部联动,以比较优势化解康养资源不均衡问题,推动城乡康养产业协调发展。
科技赋能是打造智慧康养新生态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技术平台+适老化设备+康养服务”模式,构建软硬件与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康养生态。结合数字技术与医疗、旅游、文化、体育等康养领域,打造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养老服务消费场景。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康养产业的广泛应用,打造集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养老、人性化护理于一体的智慧康养服务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